关于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按照2017年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9月至10月先后深入县脱贫攻坚办、22个扶贫专项牵头部门和金石井等8个乡镇,通过实地走访、察看现场、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实施以来的成效和经验,认真梳理脱贫攻坚进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
我县属“插花式”扶贫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0788户29739人、市列贫困村23个、县列贫困村31个,规划2018年全部脱贫,先于全省、全市实现脱贫目标;2014—2016年,已脱贫6629户18472人、退出7个市列贫困村,尚有未脱贫4159户11267人,市列贫困村16个、县列贫困村31个。2017年市下达我县年度目标任务为10个市列贫困村退出,3800名贫困群众脱贫。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重大的政治任务,对照贫困户“一超六有”脱贫标准,贫困村“一低五有”退出标准,健全机制,压实责任,精准施策、真情帮扶、合力攻坚,确保在年底前实现10个市列贫困村退出,3800名贫困群众脱贫目标任务。同时,对2014—2016年已脱贫人员,严格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要求,全面建立“补短板”台账,积极推进“回头看、回头帮”,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1、领导重视,压实责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责任机制,出台《犍为县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犍为县脱贫攻坚年度考核细则》,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坚持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今年以来,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7次、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3次、全县工作推进会8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队督导调研8次。建立脱贫攻坚“月督查、季通报”督查巡查机制,整合纪委、组织部、脱贫攻坚办等力量,组建督查组5个、巡查组2个,重点围绕工作落实情况、问题整改情况、项目推进情况开展督查巡查。今年以来,开展专项督查31次,专项巡查4个乡镇,发现整改问题68个。
2、精准施策,成效显现。按照“一超六有”“一低五有”标准,坚持产业导向、民生保障、社会帮扶、政策兜底的思路,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推进脱贫攻坚系列措施的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以产业就业扶贫为主线,依托贫困村资源禀赋,发展茉莉花、茶叶、柑橘等特色产业5600余亩, 建设高标标准农田2000亩,发展家畜(禽)养殖等“短平快”产业3.5万余头(羽);落实贫困村资产收益扶贫资金80万元,通过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使贫困村每年取得不低于8%的分红;创新“委托经营、保底收益”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截至9月底累计放贷1945户、7541.55万元;开展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37期、送岗位下乡8次,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120个,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新增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422人。二是以基础建设扶贫为支撑,把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作为脱攻坚头等大事,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个、住房552套,已完成建设235套、入住46户82人;统筹C、D级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维修加固104户、拆旧建新330户;完善住房功能配套,实施改厨、改厕1563户。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6个、卫生室1个,10KV线路18.72公里、低压线路247.47公里。三是以政策兜底为保障,为全县贫困户全额代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减免贫困群众医疗费用1727.5万元、6629人次,低保兜底10431人;通过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贫困户281人,通过省医药爱心基金、县卫生扶贫基金救助99人次、发放救助金21.2万元;高标准实施教育扶贫,对贫困家庭学生予以从幼儿园到大学全程资助,2017年上半年投入资金1182.15万元、帮扶学生1.79万名。
3、多元投入,真情帮扶。统筹选派8976名干部职工对贫困户实行全覆盖帮扶,在贫困村“五个一”驻村帮扶全覆盖的基础上,向230个符合条件的非贫困村全部增派第一书记和技术人才;统筹整合农技人才195名,组建65支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种养殖技术指导。出资2756.59万元,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540万元)、教育扶贫基金(820.59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金(896万元)、医疗卫生扶贫基金(500万元),对口解决贫困户特殊困难;筹备建立犍为县扶贫开发协会、四川省扶贫基金会犍为支会,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获得社会捐资1300万元;计划投入资金8.95亿元,实施22个扶贫专项,截至9月底到位资金8.35亿元、完成投资6.27亿元、拨付报账5.22亿元,分别占计划投资的93.27%、70.12%、58.29%。
4、感恩奋进,扶志励志。坚持“治穷先治懒,扶贫先扶志”,开展寻找“十佳孝子”等评先评优活动,举办“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主题活动,深度挖掘贫困户自强不息典型案例;优选6名代表组建宣讲团,举办巡回宣讲8场次,并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平台滚动报道,树立了一批如黄绍六、范光涛等奋进自强、自力更生的先进典型代表,营造了自立脱贫、自强脱贫的良好风气
二、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专项扶贫推进滞后,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受项目管理、建设周期、建材价格、时节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22个扶贫专项涉及项目未能按预期推进,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因推进缓慢,导致贫困群众不能及时搬迁入住,截止9月底,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仅开工20个、住房552套,完成建设235套、入住46户82人,资金拨付进度滞后,拨付比例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不均衡,贫困户脱贫缺乏持续增收的产业支撑;有的贫困村到户产业覆盖不完全、社会化组织和服务带动能力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群众发展意识薄弱。脱贫产业单一、规模小,大部分村制定的脱贫产业只是种养殖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加之受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制约,农户持续增收困难;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由于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和产品结构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松散,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2、主动脱贫动力不足,等靠要比风气不正。近几年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部分贫困农户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一门心思只想吃低保,自主脱贫意识淡薄,甚至认为脱贫攻坚是政府和干部的事情,国家会大包干,坐等脱贫,以致出现“上急下慢、外热内冷”的现象,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农耕观念强,思想相对保守,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对镇村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缺乏信心,自我发展产业无从下手;一些贫困户对利用扶贫贷款发展种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规模小了不想干,规模大了怕风险,对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心存疑虑;还有一些贫困户,已经实现 “一超六有”脱贫达标,有的贫困户生产生活水平超过当地平均水平,但就是不愿意退出;随着扶贫力度加大,资金项目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非贫困群众特别是部分临界户的心理不平衡,千方百计找理由,争着当贫困户;甚至岀现儿女不孝敬父母、不善待老人,把年迈老人推给乡村组织当贫困户的怪象。
3、结对帮扶还有差距,检查考核存在瑕疵。虽然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有部分单位领导对结对帮扶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举措不多,一些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只是简单的给点钱了事,对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措施缺乏深入思考,对涉农技术不熟悉,对农业产业化接触不多,对帮助指导贫困户脱贫感到迷茫,找不到突破口,抓不住关键点。有的驻村工作组未能严格按照驻村工作纪律要求履行职责,只转转、不太用心,只看看、不抓落实,只谈谈,不见行动。有的贫困村“两委”发挥作用不力,对群众的教育引导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较弱。扶贫工作频繁填表报数、入户调查朝定夕改、反反复复,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大量时间花在表册填写和档案整理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脱贫攻坚工作检查(暗访)的方式和方法值得商榷,如果仅仅凭贫困户(或非贫群众)的一面之词,就认定扶贫干部不作为,便通报批评甚至处理扶贫干部,这将会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4、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影响贫困村的退出。贫困村大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无优势资源、无固定资产、无集体积累,仅靠财政补贴勉强维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缺少项目支撑、资金投入和能人带动,龙头企业难以引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难以突破;有的贫困村为了资金安全,只能将资产收益扶贫资金直接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入。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指标之一、就是“有集体经济收入”(人均6元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贫困村脱贫退出进程。
三、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建议
1、立足根本,着眼长远。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和突破,真正让困难群众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要处理好授予“鱼”与“渔”的关系,既创造性地落实入学、就业、就医、大病救助等各项惠民政策,确保贫困群众有较大的获得感,又在脱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确保脱贫攻坚既能短期见效,更有长期效应、可持续发展。对于适宜发展种、养、加等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优先安置就业岗位等扶持政策带动脱贫,走出一条立足长远的产业、就业扶贫新路;对于偏远乡村要加大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解决交通、信息不畅和生产、生活不便等突出问题,增强落后地区的“造血功能”。
2、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按照“补短要快,政策要清,痕迹要全,沟通要畅”的要求,认真对照22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进一步梳理排查、统筹配合,在注重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安全住房、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生活用电等项目的实施。在进一步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找准致贫的“个性化问题”,对贫困家庭分类施策,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要通过政策性社保兜底实现脱贫;对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贫困家庭,要通过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实现脱贫;对因学致贫返贫和有劳力、有文化而无技能的贫困家庭,要通过教育资助、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要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不断改善提升贫困户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要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标准的动态特点,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群众公认的进退管理模式,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3、整合资源,创新发展。贫困村要立足本村实际,创新发展路径,从盘活资产、经营土地、产业带动、投资收益等方面入手,发展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统一整合村集体所有的厂房仓库、闲置校舍、荒地林地等资源,通过发包、租赁、参股、联营等方式开发利用,增加村集体收益;鼓励贫困村兴办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进行反租倒包、开展土地整治和宅基地复垦等,获得村集体收益;鼓励贫困村结合本地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特别要高度重视县上配套的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搞好资本化经营,创造稳定收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确保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达标。
4、教育引导,自立自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的对象,也是脱贫的主体,要强化贫困群众教育引导,注重典型引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贫困对象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部署,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要更好发挥“四好村”创建实效,持续深入办好农民夜校,用好村规民约,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重塑信心,自立自强,增强“我要脱贫”内在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自觉参与到这场改变自身命运、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升;要加强脱贫经验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大力挖掘、选树、褒奖一批先进典型,引导贫困群众在比、学、赶、超中勤劳致富、脱贫奔康。
5、克服形式,真情帮扶。克服繁琐的形式主义,让扶贫精准又精简,把扶贫干部从各种形式的资料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详细准确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产业发展短板、增收潜力、劳动力情况等信息,为因户因人施策打下坚实基础;帮扶部门要带着真挚感情,沉下心来,俯下身子,结对子、认亲戚、增感情、助发展,既要重视眼前问题的解决,帮助贫困村解决基础设施和贫困户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更要关注贫困村长期稳定脱贫;既要重视在物质上扶贫,更重视在思想上扶志,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信心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既重视贫困村的脱贫,也不能忽视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帮助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致富能力。